报告人:刘堃 教授 (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表面等离子体纳米粒子的手性效应
报告时间:2025年8月24日上午10:00
报告地点:909-B厅
报告摘要:
手性决定着生命物质的性质与功能。同时,生命体中手性结构的异常变化也与许多重大疾病直接相关。揭示表面等离子体纳米粒子对生物分子手性光学信号传递放大的机制与规律,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紧紧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我们从手性生物分子与表面等离子体纳米粒子的表界面作用机制出发,提出了多种手性信号传递放大的策略,主要包括基于非手性粒子的长程有序组装策略、基于手性粒子的双重手性增强策略。本报告将首先介绍通过建立半峰宽与峰间距与光学各向异性不对称因子(g因子)的函数关系,揭示了组装结构有序性与g因子的相关性;以此为指导,发展了系列生物大分子诱导纳米粒子手性组装新策略,构筑了长程有序的纳米螺旋结构,大幅提升g因子至0.12,取得了手性纳米材料在复杂生理环境中对淀粉样类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药物筛选方面的突破;通过纳米粒子手性晶面控制生长,建立了系列具有手性形貌的金纳米粒子对映体精准合成新方法,明确了生物系统对纳米尺度手性结构选择性规律,提出了手性纳米粒子手性组装(双重手性)增强的新策略,进一步提升g因子至0.24;该研究成果为手性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的生物学效应和发展其相关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个人简介:
刘堃,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2001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于Ian Manner教授;随后加入多伦多大学Eugenia Kumacheva教授的科研团队,作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并回到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高分子与无机纳米界面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包括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合成与组装方法学、表面等离子体纳米材料、金属铝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手性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等。在表面等离子体传递放大生物分子手性的机制与规律、聚合物接枝纳米粒子的合成与组装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纳米粒子的精准制备与组装方法学,为纳米粒子手性效应的研究与应用开拓了新途径。在Science、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ture Comm.、Sci. Adv.、Nano Lett.、ACS Nano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面上项目(三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重点项目(两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等国家级项目,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联系人:江林 教授